盈虧自負是什么意思
“盈虧自負”是一個漢語成語,讀音為yíng kuī zì fù。這個成語的意思是無論盈虧,均由自己負責。它出自《國語·越語下》,原文是“吾欲與吳王夫差禽之,天下莫敢欲也,故斗寶劍于伯嚭之門,然后三戰,一鼓拔之,今其甲卒則四千余,吾之甲兵不如也;彼實使之,而眾莫之敢欲也。吾與吾子處此,何如?”意思是,我想要和吳王夫差在戰場上較量一番,但天下沒有誰敢想與他爭鋒,所以我才在伯嚭家門前的臺上放著寶劍,然后三次戰斗,一次鼓聲響起就攻克了它。現在他們的士兵有四千多人,我的士兵數量比他們少;但正是他讓吳王這樣認為的,而其他人沒有誰敢像他那樣想。我同我兒子在這里,怎么樣?因此,“盈虧自負”后來被引申為“自負盈虧”,表示無論經營還是投資,盈利或虧損都由自己承擔。
請注意,這個成語在使用時需要根據具體的語境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,避免產生歧義。
盈虧自負是成語嗎
“盈虧自負”不是成語,而是由兩個短語“盈虧”和“自負”組合而成的詞組。其中,“盈虧”指的是盈利和虧損,“自負”則指自己負責、自己承擔。這個詞組可以理解為“自己承擔盈利和虧損的責任”。雖然“盈虧自負”不是一個廣為人知的固定成語,但在日常交流中,人們可能會使用這個詞組來表達類似的意思。
另外,與“盈虧自負”意思相近的成語有“盈虧無常”,意指盈利虧損是不確定的,常用于描述生意或投資等風險較高的活動。而“自負盈虧”則更強調自己承擔盈利和虧損的責任,與“盈虧自負”意思相近但表述不同。